都说面试是上岸最后的“临门一脚”,每位考生都必须全力以赴。一场好的面试,它既考验考生是否有一个沉稳的心态,又考验考生是否具备流畅而得体的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能力。稳定的心态可以通过脱敏训练一日日的去加强,而流畅得体的语言则离不开日常的积累。今天,老师就整理了一些脱贫攻坚相关的典型人物事例,供大家参考、学习。
1,大山深处的女校长---张桂梅
(*注: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)
张桂梅,女,党员,云南华坪女子高中校长。张桂梅1957年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,1998年入党。张桂梅前期在大理工作,随后主动申请到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。在任教期间,她发现学校女学生很少,甚至有的学生上到半途就辍学了。通过走访,张桂梅发现家境困难是阻止学生求学的一大障碍,于是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。自2008年女高建校以来,张桂梅先后将1800名出生于大山的女学生送入了大学。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,她家访的次数达到1300多次,实际家访里程达到十几万公里之多,磨坏了不知道多少双鞋,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受到了影响。张桂梅用自己的一颗初心和诚心,真正调动了女孩子们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,张桂梅用自己的砥砺践行,真正做到了用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。她先后获得了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等称号。
2,愚公精神永流传---毛相林
(*注: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)
毛相林,男,党员,重庆市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。作为一名基层干部,毛相林与群众心贴心,急群众之所急,难群众之所难,用实践将摆脱贫困的信念变为现实。1997年起,毛相林就发挥“愚公精神”,带领群众们共同奋斗,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,在崖壁上开凿出了一条长达八公里的“脱贫路”,让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变得更加便利,为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先决条件。在修路完成以后,他又主动思考,探索其他脱贫的新方式。最终,经过十五年的打磨与奋斗,他发展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“三色”经济:蓝色(劳务输出)、绿色(西瓜)、橙色(橙子,品种作纽荷尔)。截至2020年底,该村的人均收入已接近一万四千元,是道路修通前的四十多倍。毛相林获得的荣誉称号有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“时代楷模”等。
3,小木耳推动大产业---李玉院士
(*注: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)
李玉,男,党员,中国工程院院士,原吉林农业大学校长。李玉院士几十年来深耕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一线,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各类菌类工程项目50余项,在菌类产业化升级领域做出巨大贡献。面对一些人不理解的质问:菌类多一种少一种又怎么样?让老百姓挣钱的菌菇在哪里?李玉没有辩解,而是用行动践行自己的家国情怀。在他的技术支持下,新的品种-玉木耳被培育出来。成为吉林某村稳固脱贫的幸福产业。自2012年,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,李玉院士一直奔波在扶贫最前线,用知识和技术构建老乡们的脱贫致富路。根据相关数据,全国592个贫困县中,有近95%将食用菌作为主导扶贫产业,人民亲切的称呼李玉为“蘑菇院士”。现在,通过一带一路,李玉院士将他的菌类带到的国外,惠及了更多人民!